那么,問題來了:《得到》到底有沒有用?
昨天的文章《別聽<得到>了,沒用》一經發出,評論兩極分化——
好在大部分的《得到》用戶比較有涵養,但也無法避免少量杠精的口誅筆伐。
大部分評論“嘩眾取寵”的人,大概是沒有讀過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我大學時就曾從室友手中拿到此書,但書中晦澀難明的語言和難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令當時的我根本無法讀下去。
十年后,在無聊的夜晚再讀此書,才明白——
為了對抗書中描寫的媚俗,米蘭·昆德拉故意寫了一本晦澀難懂的書籍。
用這個角度去理解“嘩眾取寵”應該不算牽強吧?
我之前就一直想寫一篇有關探討《得到》的文章,即便是在我訂閱了無數專欄,聽了幾百本書的前提下。主要的目的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分享自己在其中使用的困惑,拋出來分享,然后聽聽大家的意見。
可惜,有些讀者的意見直接走向了噴無知,冠噱頭以及諷刺挖苦一類,沒有多少的參考價值。
倒是有人說:《得到》是非常好的聽書催眠工具,治好了多年的失眠。
雖然我深有同感,但在昨天確是失眠。
還是回到原文的主題:
《得到》只是工具,如何使用在于人心。
單方面的為了追求聽過了多少書,實在是淺薄得不能自己。引用陸游的話“絕知此事要躬行”其實也是在告誡自己——
深刻閱讀比單純聽書來得更為重要。
《別玩游戲了,沒用》《別睡覺了,沒用》《別刷抖音了,沒用》……
諸如此類的論斷,顯然是忽略了一個本質問題:
當你在娛樂或者休息時,你自知是為了放松;但有時候,你以為你在學習,也不過是淺薄的聽聽而已。這種學習,除了能讓你看起來博聞強識,人前夸夸其談,在AI到來的時代里,作用并不是很大。
很多人忽略了論點,只看標題,自然容易得到了一個有關《得到》的簡單結論。
其實,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我們卻在道聽途說。
我想闡述的不是《得到》的問題,而是使用人心的問題——
當然標題誤導了,不好意思。
這些,理論的源頭在于——
突然有一天,我為了一件事情去百度搜索時,發現我們已經找不到真實的消息了。
大量的硬廣、軟文,誤導的文章都被搜索出來,在你對這件事情沒有一個確定已知的看法時,每個人的論點都似乎好有道理,卻又看上去沒那么篤定……
于是,我上知乎——
這個被評價而且踐行都是干貨的平臺。但使用之后發現,只是廣告少了,論點的發散性與不一致并未減少。
這說明什么?
我們已經走向一個觀點多元化,評論發散化的時代。在碎片化至粉塵化的傳播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在發聲,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
但,真知灼見依然在少數人的手中。
在混沌的世界,有清晰的認知。
——這一點,成為未來時代的真正需求。
不是杠精的時代,不是挖苦的時代,不是冷嘲熱諷的時代,而是一個尋覓真理的時代。
基于此,我認為媒體上應該有不同的聲音。
口誅筆伐也好,倒喝彩也罷,質疑與爭論都無所謂。重要的是,不同的聲音能夠引發你哪怕內心一點點小小的波瀾,讓你重新回顧并反思之前既有的想法是否該升級甚至轉變,這就夠了。
昨天,和朋友聊起一件事,大意是:
他在外辦事情,因為口音不是本地,人家多“坑”了他幾百元。
他認為這件事情會發生是因為他是外地人,本地人“坑”外地人;我認為,是他個人社會經驗的不足。
很多時候,當你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受到非議,腦子里第一時間的想法大概率不是這件事情的本質起因,而是讓自己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想法。
所以,給別人冠以莫須有的論斷,讓自己獲得了短暫的心理平衡。反正,后面我跟每一個人講起時,那個曾經“坑”我的人都不至于跳出來說:
不是的,我多要費用是因為……以此,來讓你難堪。
每一個論點,背后可能潛藏著不易發覺的真實原因。而這真實原因和讓自己心里爽的原因相比,都將讓你的人生走向不同的方向和結果。
所以,我愿意發起有爭議的話題。
對于《得到》的是是非非,講到此,辯駁其實也無從談起。
忽略標題,原文中的論點不變,歡迎大眾繼續直抒胸臆。
不過,評論中也有一句:
你一個研究經濟趨勢的,湊啥熱鬧,還是多分析分析經濟趨勢吧!
為了更加細致的學習,請支持正版!本論壇整理全網熱門課程推薦!歡迎各位留言交流。
登錄后方可回帖